BOB半岛繁简字之争中的文化共识(3)
发布时间:2023-12-09 06:44:22

  BOB半岛谈中韩两国这段历史,是为了说明简化字在扫除文盲、提升民族文化水准上发挥过重大作用。但这并不是否认繁体字的作用。中韩两国都出现了复兴古代汉字的风潮,这是正常的,是在文字全面普及之后的修正与恢复。作为中国而言,捍卫汉字文化的博大精神,不需要讲什么条件,中国学生多认识繁体字、多懂一点古代文化,是好事。然而好事也需要过程BOB半岛,简体字已经约定俗成,是法定文字,那怎么办呢?其实,不妨在学校开设繁体字兴趣班,让学生拥有选择权吧。只要是学习文化,爱好什么字体都不是关键,关键是能够依照自己的能力去学到更多的知识。

  关于汉字的繁简之争,其实一直存在,也经常在舆论领域上演、反复。在3月4日的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中,导演冯小刚建议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,让少量繁体字回归中小学课本,引发网友激辩。有意思的是,春节前夕,有社科院专家发表了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,认为汉字还有简化空间,当时同样引发热议。

  双方观点,不妨简单地概括为汉字保守派与进化派(没有褒贬之意)。“保守派”主要观点有三:一是汉字本身就是文化传统,需要保护,即“汉字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”;二是不保护就面临着“失传”的危险;还有一个隐含的观点,即“亲”“爱”等字的繁体结构里,本身蕴含着中国的传统伦理。而“进化派”的观点则更倾向于:文字是传播文化的工具。作为工具,文字的简化是整体趋势,有利于传播更广泛的文化,繁体难学难认BOB半岛,甚至“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”。

  应该说,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。只不过对于汉字,前者立足于本体论,而后者倾向于工具论。实际上从本质上讲BOB半岛,汉字归根结底是一种书写工具。既然是书写工具,就应该从书写者需要的角度,去考虑汉字的简化或者繁化。如果,书写者觉得不书写繁体字就无法找到文化归宿,那么繁体化就必然来临;如果书写者觉得不继续简化就无法更便捷地进行交流,那么继续简化就会成为新趋势。这才是汉字繁简之争中,唯一可以确定和相信的规律。

  而且,这个过程应该是自发的,而非强制的,这是文化文字的自我演变和进化。看看那些不那么规范的网络语言的出现与盛行,就会知道书写者和表达者其实一直在做汉字简化的工作。只不过,他们没有想这么多、这么深,他们想到的只是让表达更自由汉字无论怎样发展,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表达的自由。如果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汉字的简化,甚至变形,就会发现,简化与繁化根本无需过多争论,书写者会自己作出选择。

  当然我们不难发现,在关于繁简字之争中,“两派”争议的焦点也有共识,那就是“中华文化”,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其实是双方的共同立场。而立足于“文化”,繁体字是否会失传,与传统书法、国画是否会失传等,其实是同一性质的问题。从目前情况看,尚可不需过于焦虑;更值得焦虑的,倒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基于传统的道德重建问题,但这尚不是通过恢复繁体字能够解决的。

  两会的大舞台是一个大视野,各方建言、讨论,存异求同的结果,就是齐心协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。从这个角度,同一天冯骥才的发言更值得关注:“我佩服日本、韩国,他们真拿自己传统文化当命啊!反观自身,我们的文化策略如何?”如果我们能釜底抽薪解决了文化策略,也许文字的局部分歧就可迎刃而解。